分類
醫師專欄

期刊發表|膠原蛋白增生劑促進膠原蛋白生成的效果如何?三種常見膠原蛋白增生劑之比較分析

 

來自:本院李宗儒醫師與國際研究團隊之研究

膠原蛋白增生劑是現今美容醫學中相當熱門的療程之一,透過刺激體內膠原蛋白的自然生成,讓肌膚達到緊緻、澎潤與撫平皺紋的效果。市面上有許多增生劑的品牌,每一款主打的成分略有不同,也讓許多愛美人士常常有這個疑問:「到底哪一種膠原蛋白增生劑效果最持久?」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本院李宗儒醫師於 2025 年 1 月 24 日,與來自各國的醫師共同在《Dermatologica Sinica》國際期刊發表了一項研究,實際比較三種常見膠原蛋白增生劑在不同時間點對膠原蛋白生成的效果。 [點我閱讀期刊原文]

此次研究哪些增生劑?

本研究針對以下三種常見膠原蛋白增生劑成分進行比較:

1. PLLA(聚左旋乳酸)
2. PDLLA(聚雙旋乳酸)
3. PCL(聚己內酯)

研究重點放在這三種增生劑成分對以下兩種膠原蛋白的刺激效果:
第一型膠原蛋白(COL1)能夠重建皮膚結構、增加厚度與彈性,是撫平皺紋、豐潤輪廓的關鍵。
第三型膠原蛋白(COL3)體內網狀纖維、提供皮下支撐結構,對減緩靜態細紋尤其重要。

研究方法簡介

研究團隊使用六隻成年的李宋迷你豬(Lee-Sung minipigs),將三種膠原蛋白增生劑分別注射至背部皮膚,並在第 28 天、第 91 天與第 182 天分別取樣分析膠原蛋白生成情況。

研究結果總結

PLLA(聚左旋乳酸)在刺激第一型膠原蛋白的表現最突出:

  • 無論是在第 28、91 還是 182 天,PLLA (聚左旋乳酸)都展現出比 PDLLA (聚雙旋乳酸)與 PCL (聚己內酯)更高的第一型膠原蛋白(COL1)表現量。
  • 組織切片分析也顯示:PLLA(聚左旋乳酸)所誘導的第一型膠原蛋白 COL1 纖維密度最為明顯。

在第三型膠原蛋白(COL3)表現方面:

  • 在第 28 天,PLLA (聚左旋乳酸)表現優於 PDLLA(聚雙旋乳酸);但到了第 91 與 182 天,三者表現趨於一致。

影響效果的關鍵因素

研究指出 PLLA(聚左旋乳酸) 效果持久的可能原因:

  • 降解速度較慢,可持續作用於皮膚內,激活膠原蛋白生成。
  • 顆粒形狀不規則、表面粗糙,引發較強異物反應,進而促進膠原蛋白生成。
  • 化學結構不同,可能為效果差異的根本原因之一。

研究限制提醒

  1. 尚未評估膠原蛋白的功能性(如彈性、張力等),仍需進一步實驗補充。
  2. 觀察時間為六個月,仍需更長期的研究來確認其持續效果與安全性。

未來研究應聚焦於人體試驗,以進一步驗證這些結果,並評估 PLLA(聚左旋乳酸)在各種臨床應用上的安全性與有效性,亦可探索與其他治療手段的結合應用,發揮其於美容與再生醫學中的最大潛力。

 

結論:PLLA(聚左旋乳酸) 效果最持久,但應量身規劃

從研究可知,PLLA(聚左旋乳酸)在刺激膠原蛋白生成方面表現最為顯著且持久,效果可維持至少半年。然而,雖然初期對第三型膠原蛋白(COL3)表現優異,但後續與其他劑型差異不大。

值得需注意的是,過量第一型膠原蛋白(COL1)可能引起纖維化或疤痕,建議療程仍需由專業醫師評估與調整,確保療效與安全。

延伸閱讀:聚左旋乳酸(PLLA):膠原蛋白增生劑的按摩黃金指南

膠原蛋白增生劑並非「一針見效」,選擇適合的劑型、劑量與治療週期才是關鍵!如對療程有興趣,歡迎來群英楊麗珍黃景昱皮膚科診所,洽詢專業醫師進行完整評估,才能找出最適合自己的肌膚療程。

 

參考文獻

  1. Guo J, Fang W, Wang F. Injectable fillers: Current status,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function mechanism, and perspectives. RSC Adv 2023;13:23841–58.
  2. Nishimoto H, Kokubu T, Inui A, Mifune Y, Nishida K, Fujioka H, et al. Ligament regeneration using an absorbable stent-shaped poly-L-lactic acid scaffold in a rabbit model. Int Orthop 2012;36:2379–86.
  3. Sedush NG, Kalinin KT, Azarkevich PN, Gorskaya AA. Physic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lytic degradation of polylactic acid dermal fillers: A comparative study. Cosmetics 2023;10:110.
  4. Ao YJ, Yi Y, Wu GH. Application of PLLA (Poly-L-Lactic acid) for rejuvenation and reproduction of facial cutaneous tissue in aesthetics: A review. Medicine (Baltimore) 2024;103:e37506.
  5. Laeschke K. Biocompatibility of microparticles into soft tissue fillers. Semin Cutan Med Surg 2004;23: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