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媒體報導

預防凍傷 別忘保暖|自由時報刊載黃景昱醫師專文

文/群英楊麗珍黃景昱皮膚科診所主治醫師 黃景昱
本文經刊登於自由時報

年初迄今,寒流一波接一波襲來,讓人連出門都想把棉被裹在身上。但工作中總難免有一小部分的肌膚無法被衣物保護(像是手指頭、耳朵或臉部),有些因低溫造成的皮膚疾病便悄悄報到。

最近門診連續有好幾位病人一進診間便秀出腫脹的雙手,著急地問:「這是什麼情況,怎麼會手指頭突然又癢又痛?」經過仔細詢問病人近日內的工作與生活情況,發現他們的共通病史,就是需長時間將手浸泡在冰冷的水中!

凍傷是一種因為持續處於略高於冰點的低溫,所產生的局部皮膚與皮下組織發炎性疾病,長時間浸濡於潮濕環境或是受冷風吹襲會增加熱能的傳導對流散失,阻礙周邊血液循環,使組織未能得到足夠氧氣與養分,因而增加凍傷的發生率。

若發生在手部,臨床表現為略帶紅紫色的腫脹手指,伴隨刺痛、癢或燒灼感的感受,部分程度較嚴重的病患甚至也會產生水泡、膿泡、潰瘍等症候。較好發的位置包括手指、腳趾、腳踝、鼻子、耳朵等部位。

若是反覆發生凍傷或者在非寒冷季節也出現類似凍傷的病症時,需要與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做區分,例如紅斑性狼瘡、皮肌炎以及硬皮症等疾病,可以藉由是否伴隨其他臨床症狀與實驗室抽血檢驗來區分。

避免長時期使肢體處於低溫的環境是最佳預防凍傷的方法。一旦發生凍傷,這些症狀約會在1-3週內緩解,周邊血液循環不良的患者症狀持續的時間會比較久一些,宜避免穿戴過緊的衣物、鞋子或手套,以免血循不佳情況加劇。其他治療方式包含可針對症狀給予止癢止痛藥物,或是口服鈣離子阻斷劑,改善血液循環,但須注意頭痛與潮紅的副作用。

發佈留言